• 李秀香:关于加强对“双减”政策实施效果调研的建议
  • 作者:李秀香   发布时间:2022-03-10    字体:[ ]
  •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在学生、家长、教师、校外培训机构和教学管理机构等有关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有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在社会上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教育氛围。但同时也发现双减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初升高的指挥棒没有变化,50%硬性分流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最为焦虑的关键点。与数十年前相比,目前中职教育质量和受欢迎程度远不如前,成绩好的进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孩子的首选;反之,成绩差的孩子只能去中职或职高,而这也意味着离就读大学特别是好大学越来越远。在初中毕业时,只有15岁的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心智不成熟,中考成绩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第一道关(也可能是影响成长成才的最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如果在懵懂的年纪就被迫分流,高中最重要的知识点都没有学好,再想回头就难了。家长的这种焦虑会导致给孩子施加更大压力,看上去双减了,实则增压了。

    二是延时服务没有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个性。从目前了解的相关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延时服务用于辅导学生作业(学生在这期间写完作业),或者是成为新的授课时间,不仅加重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参加延时服务的老师也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很多老师反应延时服务后已经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孩子,延时服务收入也并不高)。对不同层级的学校课后服务的资源也均衡,如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实验室,音乐室等硬件上的保障有些学校就欠缺。

    三是对待校外培训机构不能一刀切。作为曾经幸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培训业中的重要支撑——中小学学科培训受到沉重打击。合理规范是很重要,但不能全部一刀切,教育培训业特别是在线教育培训火爆的背后是对当前校内教育的反思。非学科培训也在规范整理中,从某地的真实情况看,家长先将培训费支付到第三方平台(洪城教培),每个课时有最低收费(每个课时45分钟,收费不得低于50元),限定每学期课时量(课时不得超过3个月和60课时),而后培训机构再从第三方平台获得培训费用。与之前相比,现在交培训费确实是放心了,但培训费也相应涨了不少。还有一些培训的地方,既没有成立机构,培训人员也不是在编教师,就成为真空地带了。培训机构不好找以后,很多家长就开始找一对一的辅导老师了,价格暴涨。

      为此,提几点建议。

      1.要尽快对实施一段时间的“双减”政策进行系统调研,就发现的这些问题出台系统解决方案。

      2.建议取消硬性分流数量,要将义务制教育延伸至高中,在孩子17或18岁时有自己的选择权。与此同时要把职业院校办好,办得让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

      3.建议不要执行一刀切的延时服务,各年级执行有差别化的延时服务内容,打破行政班的集中延时服务管理方式,学生家长可自由选择是否参与服务或参与何种形式的服务。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双减政策,灵活给予各层级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自主权。

      4.建议要进一步综合研究校外教育培训应如何规范、监管,而不是一停了之。